不求助的人

师姐推荐了最新一期《人物周刊》上的一篇文章--”不求助的人“。这篇文章讲到,在上月末德国空难事件中,副驾驶卢比茨选择了坠毁飞机。调查人员随后了解到,他可能患有抑郁症,同时,他的弱视或许在持续恶化。视力和心理问题给卢比茨的职业前景笼上阴影,而他没有选择求助

“求助”似乎从来不是首选项。遇到难题自己解决,不行就上网搜搜方法,还不行,则“咬紧牙关熬过去”。不求助的表面理由是不麻烦别人,但更真实的担忧大概是“如果开口求助,别人会认为我能力低下,我会因此丧失各种机会”。本质原因在于,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在他人面前表现出众”。

目标可细分为两种,“精熟型目标(mastery goal)”和“绩效型目标(performancegoal)”。精熟型目标更重视过程而非结果,认为目的是自我提升,不是获得肯定。哪怕现在还“做不到”,但通过不断努力也能有所进步。既然目标是“成为更好的自己”,那么遇到困难时,自然会寻求帮助。而绩效型目标只看最终结果,你要么“能做到”,要么“不能做到”,要么力压众人表现出色,要么挑战失败沦为笑柄。既然目的是“从他人那里获得肯定”,感觉上像是“示弱”的求助就不会被列入选项。

“不求助之人”并不少见。不过,“绩效型目标”者不知道的是,求助他人时,其实会提升此人对你的评价。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智慧过人,可以为别人授业解惑,而“懂得向聪明的我询问智慧建言的人,一定也是聪明人”。沃顿商学院的研究者发现,脑力竞赛中接到“搭档”求助的人,赛后给搭档打了更高的能力分。2010年,美国西北大学研究发现,老板其实更喜欢那些遇到困境会主动求援的下属,某种意义上,“求指点迷津”可能是对老板最好的恭维。

说到底,不管目标是获得成长还是赞赏,求助都是帮助达成目标的大道。越早寻求帮助,越有机会让自己成长,也越有可能掌握技能、成功解决问题,周遭人对你的评价也会因此上升。反倒是不求助的人,万一拖到事情无法收拾,自己的自信和风评都会落到极低。

这篇文章讲得很有道理,我发现身边就有很多不求助的人。他们从小到大很少向别人求助,自己能做的事尽量自己做,遇到难题也尽量自己扛,给人一种能力很强、很自信的印象;同时他们也很鄙视那些经常向别人求助的人,认为这些人“就知道问别人,这么简单的都不会”。你可以称赞“不求助的人”独立自主、坚韧刻苦,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这恰恰反映了他们内心的不自信,他们害怕自己的求助暴露了自己的智商,显得自己水平不够。他们属于绩效型人群,只看重结果,不看重过程,如果当上领导,下属的压力肯定不小,久而久之,就会产生类似上面的案例,宁愿选择坠毁,也不愿向他人求助。

不求助的人因为很少向他人求助,他们的交际圈也很窄,他们经常把自己封锁起来,甚至把主动伸出援手的人拒之门外。长期的封闭往往导致一些心理和精神疾病,以至于做出一些病态的选择。

其实,和”不求助的人“的想法相反,文中沃顿商学院的研究结果很有道理,遇到问题喜欢求助的人,反而会受到别人较高的评价,因为被求助者会潜意识的认为“懂得向聪明的我询问智慧建言的人,一定也是聪明人”,说不定双方还能由此发展出一段不错的关系;而且越早求助,就能越早解决问题。这一箭多雕的事情,恐怕是不求助的人没有想到的吧。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自己也是一个“不求助的人”,H老师估计早就猜透了,我希望能够在读研期间“收获一点成就感、一点自信心”,从绩效型人群转移到精熟型人群。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