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史》序论及第一章读书笔记

前言

前段时间读客再版了顾诚先生的《南明史》,并给我寄了样书,非常感谢读客,让我有幸读到了这么优秀的历史著作!

今天下午翻看了第一章,阅读体验非常好,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谈两点第一印象:

  • 在正式阅读之前,看到网上介绍说顾先生的《南明史》引用史料非常多,原以为会是非常晦涩难懂的学术风格。看了第一章之后,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行文虽旁征博引,几乎每一句话都有出处,然而阅读体验非常好,只需对明史稍有了解即可顺畅阅读。行文流畅,一气呵成,读来酣畅淋漓,强烈推荐给喜欢历史,尤其喜欢明史的小伙伴。
  • 之前没读过顾先生的著作,也不了解其人,原以为顾先生在《南明史》中只是对史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叙事会很平淡枯燥,没想到仅读完自序和序论之后,我对顾先生的印象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顾先生对南明史中的众多人物、事件有非常鲜明甚至是尖锐的个人观点,这些观点并不是顾先生空穴来风,而是都有很强的史料证据支持。加之后来看了一些有关顾先生的回忆文章,让我对顾先生独特的个性有了初步的认识。正是因为顾先生在书中倾注了大量个人感情色彩,才让这本书更加鲜活、生动,不至于沦落成一堆枯燥乏味的参考文献。

序论

引文:这本书同过去各种南明史著(自清初以来)相比较,有两个主要的特点。一是它基本上是以大顺军余部、大西军余部、“海寇”郑成功等民众抗清斗争为主线,而不是以南明几个朱家朝廷的兴衰为中心。二是贯串全书的脉络是强调历时二十年汉族和其他民族(如西北等地的回族、西南等地的多种少数民族)百姓反抗满洲贵族征服斗争终归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内部矛盾重重、勾心斗角,严重分散、抵消了抗清力量。多尔衮、福临等满洲贵族不仅代表着一种比较落后的生产方式,而且兵力和后备兵员非常有限,单凭自己的八旗兵根本不可能征服全国,汉族各派抗清势力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己打倒了自己。说得准确一点,明清易代,是中华民族内部落后的、人数不多却剽悍的满族上层人士,勾结汉族中最反动的官绅地主,利用矛盾坐收渔翁之利,窃取了农民大起义的胜利果实。满洲贵族入主中原以后,在较为先进的汉文化影响下,自身发展取得阶段性的飞跃。清王朝在一段时期里是朝气蓬勃的,国势相当强盛,对于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然而,就另一方面来说,满洲贵族推行的民族歧视政策引起国内政局大动荡,打断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正常进程,也是不容忽视的。

感想:大多数史书写的是王侯将相的故事,比如《明朝那些事儿》,本书写的是农民起义军抗清斗争的故事。抗清运动的失败并不是清朝有多么强大,相反,作者认为以满洲贵族为代表的清朝是落后的生产方式,兵力有限;抗清运动的失败根源在于各种抗清力量内部矛盾重重,严重分散甚至抵消了抗清力量,致使满洲贵族勾结官绅地主,坐收渔翁之利,窃取了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本书副标题“内斗就要亡国,亡国也要内斗”很好地概括了这一点。作者的观点非常犀利啊。

第一章:明朝覆亡后的全国形势

第一节:明帝国的分崩离析

明朝灭亡时的局面(公元1644年):

  • 南明:朱由检(崩),崇祯十七年,主要势力在江淮以南的半壁江山
  • 清朝:摄政王多尔衮,顺治元年,主要势力在山海关以东
  • 大顺政权:李自成,永昌元年,主要势力在整个黄河流域和部分长江流域

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

引文:顾炎武《日知录》中有一段话很值得注意:“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在汉族官绅看来,大顺政权取代明朝只是“易姓改号”,朱明王朝的挣扎图存是宗室、皇亲国戚、世袭勋臣之类“肉食者”的事,同一般官绅士民没有多大关系;而满洲贵族的入主中原则是“被发左衽”(剃头改制),“亡天下”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应当奋起反抗。这就是甲申之春汉族军民官绅的心理状态。
感想:感觉很有道理!李自成和朱由检,都是汉人,大顺政权取代朱明王朝,只是换个姓当皇帝,对普通老百姓没啥区别,保国者应该是身居高位的皇亲国戚。但要是异族入侵,那就是亡天下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啊!类比到内战和抗战,其实是一样的道理。

由于明朝末年国库亏空,朝廷横征暴敛导致流民四起,而李自成农民军打着维护农民利益的旗号,故大多数汉人官绅其实是翘首以盼归顺大顺政权的。

第二节:大顺政权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失误

政治上: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在占领北京的鼎盛时期,没有完成封建化的质变,没有制定赋税政策,仍然保持着农民起义时的打击官绅、追赃助饷的政策,导致官绅地主“人人饮恨”,把业已倒向自己的官绅地主推回到敌对地位,导致官绅和清朝贵族勾结。

军事上:对用兵的轻重缓急缺乏战略头脑,没有意识到清军是和自己争夺天下的主要对手。按理说,李自成应该知道自己能打下北京是因为明朝腹背受敌,同时受到起义军和清军的进攻,自己作为起义军已经攻占北京之后,应该知道自己的主要对手变成了清军。然而,李自成仍然把主要军事力量分散在西北、湖广等地,对山海关以外的清军毫无防备,既没有派驻自己的嫡系部队进驻山海关,还把驻守山海关的吴三桂部队召回京城,充分说明李自成对清军即将参加逐鹿中原的严峻形势毫无认识。

第三节:吴三桂叛变与山海关之战

吴三桂本来已经答应投降大顺政权,但就在归顺北京的路上,听到了各种谣言,说是家父被抄没、爱妻被辱没等等,导致吴三桂迅速叛变,倒向清军。吴三桂回到山海关,引清军入关,联手打败李自成的进攻部队。山海关之战标志着清军入主中原迈出了关键性一步。

第四节:清军占领北京和大顺军西撤

李自成兵败回北京,由于无法集结起一支足以固守待援的军队,固守北京担心被清军包围成为瓮中之鳖,故开始西撤。

清军入关,不费吹灰之力占领北京。为收买人心,争取汉族官绅的支持,清军入关占领期间秋毫不犯,打着为明复仇讨贼的旗号,还为崇祯皇帝服丧,给明朝旧臣加官进爵,归还官绅地主被起义军没收的财产田地,制定税收政策等等。种种举措,和大顺政权形成鲜明对比,为清军在北京地区站稳了脚跟,也为其征服全国奠定了基础。

第五节:畿南、山东、晋北地方官绅反对大顺政权的叛乱

借着李自成兵败山海关之际,畿南、山东、晋北等地明朝官绅发动叛乱,擒贼复明,以中兴明朝为宗旨。

李自成部队退到山西之后,没有在山西加强防务,伺机反攻北京。相反,其主力部队进一步退到西安,在山西留下布放的部队多为明朝降将,没有李自成嫡系大将统领,很快这些前线部队纷纷倒戈降清。李自成丢掉山西、陕西北边大部。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