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高中生活

前几天给毕设指导老师发邮件,麻烦老师写申优推荐理由,老师回复我说她的儿子这几天高考,她不在学院,最晚要9号才能帮我写。我才意识到又是一年高考时,距离自己参加高考已经过去了四个春秋,但高中生活的场景在脑海中却依稀可见,想来是要写一篇文章追忆那平凡或不平凡的高中生活。 在我读初中的时候,县里只有一所高中-县一中,每年中考之前,县一中都会组织一次提前批考试,如果提前批考试被录取了,正式中考的时候只要过线就能上,和现在的大学自主招生有点类似。我当时考试成绩不错,大概是全县十名左右,被分到所谓的奥赛班了。正式中考完之后,县五中开始正式招生,五中是抚州市一个老板办的私立学校,据说办学模式借鉴临川一中。当时县五中为了抢占优质生源,承诺只要去五中读书,除了3年学费全免之外,还额外奖励3000块钱,而且如果高考考上清华北大,奖励10万,考上其他十大名牌大学,奖励3万。当时考虑到五中刚开始办学,又借鉴临川一中的办学模式,老师大多是抚州的“名师”,教学质量应该不错,而且去五中读书能省不少钱,爸爸建议我去五中。我当时其实是不太情愿的,毕竟一中奥赛班聚集了全县最优秀的老师和同学,不论是环境还是各项措施,都比刚办学的五中要好。不过我还是以“只要自己认真读,在哪个学校都能取得好成绩”的理由安慰自己,去了五中。 说实话,五中学生的层次确实要比一中学生差。不过好在学校把几十个成绩比较好的安排在了一个班里,配备了更好的老师,实行特殊管理。 在我的印象中,高中的三年过得都一样,高三并没有比高一高二累多少,或者说高一高二并没有比高三轻松多少。每天早上6点准时起床,洗漱完之后6:20做早操,高三的时候不用做早操,改早自习了。大概6:50吃早餐,7:10开始早读。因为是理科,早读的内容不外乎英语单词、英语作文、语文背诵诗词、语文作文。8:05开始正式上课,上午四节课一直上到11:40。下课之后回家吃饭,因为妈妈在校内陪读,所以午餐能在15分钟之内解决,然后马上回到教室做几道题或者看一两个作文素材。下午1点准时午休半个小时,2:05正式上课,下午三节课一直上到4:40,好像高三的时候改成了四节课,记不清了。和中午一样,快速解决晚餐,马上回到教室,首先复习或学习语文字词,包括拼音和常考成语,当时基本把《现代汉语词典》翻熟了;然后正式晚自习,一直到晚上11点才回家洗漱睡觉。当时学校规定其他班学生10点之后就必须离开教室,但是我们班特殊规定可以自习到11点。回家洗漱完之后大概11:30了,高三的时候,我还经常在睡之前打着小电筒复习一下白天学习的内容。 学校每两个星期放1天假,再过两个星期放2天半假,大多数同学只有在2天半假的时候才回家一趟。放假期间,除了做一两套卷子,大多数时间是在看电视,另外会去书店逛一次,不过买的大多数是高考复习资料,仅有的算得上是课外读物的就是《疯狂阅读》或者《读者》之类的了,小县城的书店也没有其他的“闲书”。高考要求阅读的几篇经典名著,几乎没有完整阅读过纸质版,高三的时候为了应付高考,时间紧,任务重,直接从机房下载了《巴黎圣母院》、《堂吉诃德》等改编电影,这才稍微了解了一下主要内容。学校也没有像样的图书馆,在石城那个小县城,不可能买到这些“高大上”的书。我相信大城市的很多高中生肯定看过很多这类世界名著,周末或者放假的时候也是在忙着学琴棋书画。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城乡教育差别吧,虽然这种差别在高考的时候体现得并不明显,农村的孩子在高中稍微刻苦一下,也能上不错的大学;但是一旦到了大学,大城市的孩子和我这种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的差别一下就能看出来。大城市的孩子不论是在交际、口才、学识、才艺等方面都能轻松碾压农村的孩子,农村孩子虽然你很刻苦,卷面成绩不错,但是知识面不够宽广,格局比较小,几乎没有才艺;并不是城里人歧视你,不和你玩,但是和你聊美术,你懂吗,和你聊莎士比亚剧作,你看过吗,和你排练音乐舞蹈,你会吗。来到武大之后,我对这种城乡读书孩子之间的差别真的深有体会,无论我多么努力,好像总达不到他们的高度,总是无法融入他们的生活。 高中不像大学,每个班有固定的教师,每个人有固定的座位,有自己的“左邻右舍”,坐在座位上,真的感觉很温暖。每到下课的时候,班上都闹哄哄的,同班同学之间的交流也很多,班集体的荣誉感以及个人的归属感也很强。每次打扫卫生的时候,几乎要经过每个同学的座位,问一问有没有垃圾要处理的;每次发考卷的时候,也会左顾右盼,相互逗个乐。一年中要数元旦晚会最为热闹,犹记得高三那年元旦,我为了演唱“海阔天空”,每天回家吃饭的时候就听mp3,走在路上也会小声哼唱,当然对于五音不全的我,演唱效果并不是很好:-) 晚会当天下午开始布置场地,所有人把书搬回宿舍,清空教室,在玻璃窗上贴上气球,圣诞树贴纸,或者某个小画家直接在上面画一幅画,电风扇和墙上都会挂上彩带;在教室四周摆上课桌,课桌上摆上事先买好的瓜子、花生、糖果、饮料等;同学们借来音响话筒,老师也把自己的笔记本搬到教室,一场简朴晚会现场就布置好了。晚会的所有工作人员、演员、主持人都是自己班上的同学,大家欢聚一堂,过着小集体的节日,有时候在同学和主持人的怂恿下,老师们也会激情献唱一首。现在回想起来,这种小集体归属感真的很美好,高中毕业之后,我大概再也没有过这种感觉了。 春节过后,就是高考的紧要关头了,每周一的班会课上,老师都会给我们加油鼓劲,告诉我们大学有多轻松美好。百日会战那天,班主任甚至亲自泼墨,写下“辛苦数日,幸福一生”的对联,贴在教室的后墙上。高三,每天就是不停的做卷子、刷题,日考、周考、月考,不断的考试,往往上一张考卷还没有讲评,下一次考试又到了。考得多了,对成绩也不那么看重了,不过也基本稳定在前三。 图片来自[1] 距离高考只剩一个星期的时候,题量开始下降,老师也变得温柔起来,开始提醒我们注意饮食,调整生物钟,保持充足睡眠等。考前3天,学校放假,让我们回家吃好喝好,放松心情。考前1天,看考场,当时坐我前面的一个同学找到我,叫我给他抄,并威胁我如果不给他抄,则影响我考试,碰到这样一个人渣,对我的心情还是有一定影响的,我也没敢把这件事告诉我妈。当天晚上英语老师找我谈话,宽慰我,跟我说考试的时候不要遮住试卷,他能不能抄到是他的事了,况且他最多只能抄到选择填空题,主观题还得靠真才实学。高考那两天,全校其他年级放假,为的是给所有考生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校园环境,这一点给学校点赞。高考第一天和第二天上午还算顺利,正常发挥,第二天午休没有睡着,下午考英语的时候,听力几乎没有进入状态,哈欠连连,英语是我考得最差的一科了,当然英语本来就不是我的强项。 考完之后,回到家中,妈妈给我和哥哥洗了两个甜瓜吃,寓意我们苦尽甘来:-) 高考完的那个暑假,妈妈说让我们好好在家待着休养生息,所以基本过着猪一样的生活。6月底高考成绩出来了,六百多吧,和估分差不多,纠结的是填志愿。当时也不像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基本上是通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报考指南》了解每个学校,对提前批的情况也不甚了解。后来根据往年分数线以及自己的兴趣,报了武大、吉大、川大这几个学校,很幸运,录取了第一志愿第一专业WHUCS。说实话,在填志愿之前,我只知道清华北大这两个学校,对武大这所“全国最美丽的大学”一无所知,我不是狂妄自大,而是孤陋寡闻。 高中真的很累、很辛苦,要想坚持下去,一定要找一个可靠的精神支柱,不论是做什么事都是这样,一直以来,支持我勇往直前的都是我的亲人和我想要改变命运的决心!要说高中3年的收获,那就是它磨砺了我的意志,增强了我忍受孤独的能力,当然高中并不是我最孤独的时候,至少有我前面提到的小集体归属感;高中三年,也认识了很要好的同学兼老乡WQ、WS和MZ。 对了,高中那会每个人都会有一个座右铭,我也不例外,很大众化,汪国真的“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惊闻汪老师于2015年4月26日逝世,令人嘘唏。 参考: [1]. 永不过时的高考记忆

June 8, 2015 · 1 min

人生,平凡之路

趁着周末,看了韩寒导演的处女作《后会无期》,说来奇怪,看的过程中没有丝毫感觉,情节松散,直到听到了片尾曲”平凡之路“,内心为之一颤,想来应该写点什么纪念一下。 影片中三个年轻人离开家乡小岛,一路向西,横穿中国大陆,路上落下了胡生,错过了假装”小姐“的”骗子“,告别了一直”恋爱“着的笔友,遇到了善恶莫测的奇怪旅人,送走了最好的朋友,只有流浪的小狗留在了身边。几番告白,几番告别,勾勒出几段截然不同的平凡人生之路。 突然间,我从影片中看到了萧瑟冷漠的世界,看到了饱经沧桑的老人挣扎着,反抗着,但最终离开了。 影片给我影响最深的两句话是: 你连世界都没观过,你哪来的世界观。 如果要告别,一定要用力一点,因为任何多看一眼,都有可能成为最后一眼,多说一句,都可能是最后一句。 经常有人惊讶于我小小年纪就表现得如此成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从小跟着父母外出闯荡,经历得多了,世界观不一样了。 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父母去了广东JY,当时父亲帮别人挖煤,后来当过老师,开过早餐店,开过出租车。挖煤的时候每天都要在臭气熏天的河里挖半天煤,然后用船运回去,又要顶着炎炎夏日做半天的煤。每天完事之后脚乌漆墨黑,老茧长得跟树皮一样。开早餐店的时候,每天凌晨三四点就要起床开始和面,做包子,熬豆浆,炸油条。忙完了早餐还要去学校上班。 那一年有天晚上,爸爸妈妈正在收拾店铺,准备第二天早晨的面料,YT睡到半夜突然KTBM,脚一直在发抖,我被吵醒之后马上告诉了爸爸妈妈。当时都已经很晚了,地段也比较偏僻,路上少有行人,幸好隔壁开茶叶店的老板还没有走,他用摩托车把YT送到了医院。那一天晚上格外的冷,我只记得妈妈站在医院门口不停的祈祷着什么。后来几经折腾,转院到汕头的大医院,病床好像在走廊里,医院的快餐比家里的还好吃。 一家人出门在外,父母的工资很低,在外读书,一学期的学费要几百块钱,再加上YT的那场大病,家里的经济压力着实不小。父母经常为一些事大吵大闹,有几次还大打出手,作为小孩子的我只能哭着求着他们不要再吵不要再打了,过往的事件历历在目,那都是血和泪的记忆。 在外漂泊的日子过得很辛苦,对于大人如此,对于我们这些青少年也一样。走在路上经常会被一些本地的小混混打,晚自习回家一定要结伴而行,不要走人少的路。我记得有一次我和表哥一起走在街上,一个骑自行车的小混混从我们背后踢了我们两脚,当时表哥正要反击,我把他拉住了,因为我知道,外地人在这势单力薄,根本不是这些人的对手,自己吃点亏,能不惹麻烦尽量不惹麻烦。但是这个小事给我的印象很深。 也许是在外打拼的日子太苦,初一下学期,我、YT和妈妈回老家了,爸爸继续在JY打拼着。回到家之后,去了一个稍微好一点的初中,妈妈在我们身边陪读。 因为在JY的时候,家里很穷,但是过年的时候,父母总还是会给我们买新衣服,所以每年就给我们买便宜又得体的西装。回到老家之后,城里的同学看我们经常穿西装,索性给我们取了一个外号”西装“,这导致我后来对西装厌恶至极。 有一天晚上,晚自习回家,我和YT刚走出校门的时候,有一群小混混和我们逆行,他们跑的时候不小心把水溅到我们身上了,我想想也就算了,但是YT不服,故意把水溅到他们身上。我当时暗想坏了,他们会不会回来找我们算账啊,果不其然,没过多久,一帮人就追着我们打,幸好当时有一个老师路过,我向她”求救“才得以脱险回家。 这些小事反应到我的性格上来就是忍气吞声,处世中庸,”吃亏是福“。这种性格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件好事,高中三年给我省了很多麻烦,也能让我沉下心来,埋头苦干,高考的时候考了全县第十一名,考取WHU也算是对我那几年的一个回报。其实农村孩子这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单一发展,也给我视野狭窄、其他技能缺失埋下了伏笔,这里暂时按下不表。 我还在JY的时候,有一天妈妈说我们要马上回家看外公,外公病了。回到老家之后,我和YT在院子里玩耍,后来妈妈拉我去见了外公最后一面。那大概是我记忆中第一次亲人离别。后来妈妈告诉我,外公当时还怪我到家之后为什么没有马上去看他呢,对呀,我当时为什么没有马上去看外公而是在院子里玩耍呢,也许那时候还不知道什么是离别吧。 后来又经历了曾祖母的离别。记忆最深的是爷爷的离别。那大概是一年前吧,我当时正在图书馆准备保研的事情,突然爷爷给我打了一个电话,爷爷很少给我打电话的,而且那时候我们好像还不知道对方的手机号码,爷爷说是从YT那知道我的号码的。他问了我一些近况,叫我要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不要担心他;他还说他给YT也打了电话,给CY打电话但是没有打通;末了,他说这个电话没别的意思,就这样吧,挂了。我可以明显的感受到电话那头爷爷凄凉孤独的心,这通电话听起来很怪,我马上给爸爸打了个电话,告诉了他情况,爸爸说爷爷一个人在家,也许是太孤单了,或者是犯了老年痴呆症,爸爸还说爷爷也经常打类似的电话给他。是啊,奶奶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爷爷一个人孤苦伶仃生活了将近二十年,纵然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但是几个儿子儿媳之间为了老人的赡养问题竟成陌路,小儿子老大不小了也还没有成家,是孤独的在这个世界苟活着,给儿子儿媳带来更多的麻烦还是默默的离开,给年轻人省去一个包袱,爷爷心里恐怕早已有了答案。 几天之后,噩耗传来,没想到那竟成了我和爷爷最后的通话。 给爷爷办后事的时候,几个叔叔姑姑都回来了,这竟是我记忆中唯一一次看到大家坐在一张桌子上吃饭。 很多人都说我冷漠、沉默寡言,其实我小时候不是这样的,可能是这些年经历的事太多了,我对很多事情漠不关心,很多不必要的、无意义的话也不讲了,很多点头之交的朋友也不联系了,也变得不喜欢和人争辩了;我开始喜欢独处,喜欢一个人走在路上,看过往匆匆行人,喜欢看《文化苦旅》、《一九八四》、《百年孤独》、《活着》…… 身边很多同学喜欢三五成群出门,经常见他们和各种各样的朋友打招呼。有一次我和一个夏令营认识的同学打招呼,XN居然诧异的告诉我这是她第一次在ICT发现我也有认识的人。为什么要有那么多朋友呢,可能你会告诉我你的QQ好友都上千了,但是真正在你社交圈里的朋友,能够和你交心的朋友,超过10个吗?逢年过节,为了维系那990个你都不记得他/她的模样的朋友,群发着各种短信,朋友圈、QQ空间、微博里不停的给别人点赞,有必要吗?我已经厌倦了这些虚情假意。 令我很感动的是,前几天,我正在实验室敲代码的时候,接到了WQ的一个电话,我跟他抱怨了一下在北京的各种不顺,他跟我说一个人出门在外,要好好照顾自己;同时另一个好友WS也经常跟我说想和我聊聊。这让我感到非常温暖,虽然我现在一无所有,但是有一两个至交,足以。 我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是时候走出去看看世界,说不准世界观就形成了呢。

April 12, 2015 · 1 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