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南明史

《南明史》第十章读书笔记

第十章:大顺军联明抗清

第一节:东路大顺军同何腾蛟的联合与受排挤

第四章提到大顺政权在西安被清军击败之后,兵分两路,一路由李自成带领经过河南进入湖北,称为东路大顺军;另一路由李过、高一功带领经过四川顺江而下进入湖北,称为西路大顺军。

李自成在湖北意外牺牲后,东路大顺军乱成一锅粥,原来的领导体系被打乱,没有形成一个新的统一的指挥核心。

东路大顺军主要将领有泽侯田见秀、义侯张鼐、绵侯袁宗第、磁侯刘芳亮、光山伯刘体纯、太平伯吴汝义、将领郝摇旗、王进才、牛万才等。名义上大将们还保存着侯、伯爵位,实际上却是各部为政的松散同盟。他们在李自成牺牲以后,先后进入湖南平江、浏阳一带,和南明湖广总督何腾蛟达成了联明抗清的协议。虽然如此,但何腾蛟对大顺军怀有深刻的敌意和猜忌,在驻地和粮饷上处处刁难,甚至挑拨大顺军的内部矛盾,导致大顺军处处受到排挤,动摇于明清之间。

第二节:李过、高一功等部改编“忠贞营”

东路大顺军在湖南何腾蛟的地盘处处受到排挤,后来听说西路大顺军已经南下到湖北荆州了,故东路大顺军主力部队离开湖南北上湖北,在荆州等地和西路大顺军会和。

东西两路大顺军会师之后,大顺军的实力有所增强,主要领导是李自成的侄子李过(也叫李锦)以及李自成妻子高氏之弟高一功。

南明湖广总督何腾蛟表面上同意联合农民军共同对抗清朝,但是背地里各种排挤大顺军。南明的另一个高级官员——湖广巡抚堵胤锡深明大义,知道民族矛盾上升为国内主要矛盾,故顾全大局,真心想联合大顺军共同对抗清朝。在堵胤锡的游说下,南明隆武政权采纳了堵胤锡的建议,决定联合农民军共同抗清。故南明隆武政权招抚大顺军,并将大顺军改编成忠贞营。

虽然如此,但南明隆武政权的大多数官绅仍然把联合农民军作为权宜之计,内心对农民军深怀敌意,极大地影响了颇具战斗力的大顺军发挥作用。

第三节:忠贞营围攻荆州之役

堵胤锡和李锦统领的大顺军达成联合抗清协议后,打算不失时机的发起恢复湖北的战役。经过商议,堵胤锡和李锦的忠贞营围攻荆州,南明的何腾蛟、章旷由岳州进攻武昌,东西两路对湖南湖北的清军进行围攻。得知消息的南明湖广总督和湖南巡抚紧急向清廷派驻南京的平南大将军贝勒勒克德浑请援。

勒克德浑疾驰湖广,派一小支部队南下岳州迎击何腾蛟、章旷,自己率领主力部队直驱荆州和忠贞营决战。

由于岳州的何腾蛟、章旷软弱无能、胆小如鼠,听闻清军八旗军亲自南下,吓得丢盔卸甲,不战而溃,导致清军轻易占领岳州,并把忠贞营的后勤辎重干掉了。忠贞营在前线既遭到勒克德浑的偷袭,又听闻后方辎重被占,也一败涂地,被迫退入川鄂交界的贫瘠山区。

第四节:何腾蛟经营湖南的举措失当

何腾蛟担任南明湖广总督期间,位高权重,本来可以有一番作为,但其既无知人之明,又无御将之才,却私心自用,急于拼凑一帮自己的班底,不但排挤有战斗力的大顺军,还拼凑了一堆所谓亲军的乌合之众,在与清军的战斗中屡战屡败,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第五节:清孔有德等三王兵入湖南

1646年清廷派遣以孔有德为首的军队(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南下进攻湖南,经营湖南的何腾蛟节节败退、溃不成军,湖南失守。

《南明史》第九章读书笔记

第九章:隆武政权的作为和覆败

第一节:1645年秋到1646年夏的形势

1645年秋到1646年夏,清朝主力部队都凯旋班师回京了,留在南京的军事力量非常薄弱。在这期间,虽然有部分南明政权发起反攻,但由于南明内部力量各自为政,互相观望,甚至坐视清军打掉拥明旗帜下的异己力量,导致南明力量分散,朝廷虚有其名,无法组织有力的反攻。南明高官显爵的文恬武嬉,错过了最佳战机,直接导致了浙东的溃败和隆武政权的覆亡。

Continue reading

《南明史》第八章读书笔记

第八章:隆武政权同鲁监国的争立

第一节:隆武政权的建立

弘光政权垮台之后,南明的文官武将拥立唐王朱聿键为新的南明皇帝。朱聿键是朱元璋第22个儿子的第8代孙子,论谱系和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关系很疏远,属于疏藩,本来轮不到他即位的,但是当时南明的政治中心在东南,这个区域论血统亲的藩王要么挂了要么被抓被降清了,唐王朱聿键正好在南阳,距离近,就被文武百官拥立即位了。

东南陆地已经不太安全了,朱聿键被文官武将拥立到福建,在福州成立了隆武政权。虽然朱聿键在逆境中长大,现在的他也非常想有一番作为,想重建明朝的山河。但是他一年以前还是高墙中的罪宗,既缺乏自己的班底,又没有足够的名分,这一先天弱点使他不能不依赖倡先拥立的福建实权人物郑芝龙、郑鸿逵兄弟。他即位后,为收买人心,任命了郑氏很多人为官。

隆武朝廷建立后,颁诏各地,得到了两广、赣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残明政权的承认。

Continue reading

《南明史》第七章读书笔记

第七章:各地抗清运动的兴起

第一节:江南绅衿的动向

南明弘光政权垮台后,江南的汉族绅士面临着何去何从的严峻考验。迫于清廷严厉的法令而剃发改制的明朝文官武将人数极多,但不能仅仅从是否剃发这一表象来衡量一个人是否降清,很多人只是迫于清廷压力表面上剃发了,但内心里还是暗藏着反清复明的斗争决心。还有一部分人拒不剃发,以死明志。还有一部分人奋起反抗,不惜以血肉之躯为复兴明朝而献身。总之当时的情况极其复杂。

Continue reading

《南明史》第六章读书笔记

第六章:清廷统治者推行的民族征服和民族压迫政策

第一节:多尔衮的失算

1645年夏天的局势对清朝来说一片大好:李自成在被阿济格追击的过程中意外被乡团打死,大顺政权名存实亡;南明弘光朝廷在多铎军队面前不堪一击,南京沦陷。清朝摄政王多尔衮以为大顺和南明已经被彻底打垮,剩下的事情不过是接管地方,享受胜利果实了。

于是,多尔衮以加官进爵为诱惑,派各路官员前往广东、广西、江西、福建等地招抚地方。多尔衮想不战而胜,骄狂地以为天下已定,开始推行一系列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大江南北掀起了一股汹涌澎湃的抗清运动。

Continue reading

《南明史》第五章读书笔记

第五章:弘光政权的瓦解

第一节:南渡三案——大悲、伪太子、“童妃”

第二章提到,在南明皇帝继统问题上,东林党是拥立潞王朱常淓的,即使后来朱由崧即位了,东林党还是借各种案件制造社会舆论,表达对朱由崧继统的不满,其中大悲、伪太子、童妃就是三个典型的案件。

Continue reading

《南明史》第四章读书笔记

第四章:大顺政权的覆亡

第一节:潼关战役和多铎部清军占领西安

大顺军从北京撤离之后把大本营扎在了西安。上回说到,多尔衮派两路亲王多铎和阿济格分别从东边和北边夹击大顺政权。李自成和多铎在潼关展开殊死搏斗,最后多铎攻破潼关,并乘势攻破西安,与阿济格在西安会师。西安既破,后多尔衮下令,多铎转向东边进攻在南京的南明政权,阿济格南下继续追剿大顺军残余部队。

李自成自知潼关一破,西安不保,故带着大顺军残余部队开始撤退到河南(东路)。另有少部分留守西安的部队来不及跟上李自成,故稍后南下四川后取道湖北进行撤离(西路)。就这样,曾经推翻明朝政权的李自成大顺军,被清军歼灭了主力部队,开始逃亡。

Continue reading

《南明史》第三章读书笔记

第三章:弘光朝廷的偏安江淮

第一节:基本国策——“借虏平寇”

南明当时处于严重的内忧外患,内有李自成的大顺农民军,外有满洲清军。南明称前者为寇、后者为虏。当时南明的基本国策是借虏平寇,就是希望借清兵平定大顺军,然后坐收渔利。没想到,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在南明就有了。

南明制定这样一个国策,有其先天的软弱性:明朝被大顺灭,大顺又被清廷赶出北京,故南明不敢也不愿惹清廷,自始至终都是抱着和清廷和谈的心态,摆出一副谨慎可怜的样子。所以即使在河南山东权力真空时期,是南明收复失地的大好机会,南明仍然固收江淮偏安一隅。

南明上自朱由崧、史可法、马士英,下至地方官僚,都以大顺为敌,视清廷为友。虽然有个别中下级官员主张自立自强,但行不通,因为皇帝昏庸,且指挥不动军队,四镇以定策封爵,已无进取之心。

Continue reading

《南明史》第二章读书笔记

第二章:弘光朝廷的建立

第一节:继统问题上的纷争和史可法的严重失策

任何政权在退出历史舞台之前,都要挣扎一番,明朝也不例外。由于明朝设立了北京和南京两套中央体系,北京政权灭亡之后,南京政权自然就担当起光复大明的重任。然而,摆在南京政权面前的第一个问题是继统问题,即拥立谁当皇帝。

然而明朝最后一任皇帝朱由检的三个儿子都被大顺军俘虏了,无法继统,皇位只能留给各位藩王了。从礼法上来说,福王朱由崧是最合适的人选。然而,由于朱由崧是万历年间“争国本”事件中万历皇帝宠爱的郑贵妃的孙子,当初正是由于东林党的反对,才导致郑贵妃的儿子老福王朱常洵没有当上皇帝,所以现在东林党也反对新福王朱由崧继位,担心朱由崧即位之后会秋后算账,对东林党不利。于是,东林党人到处游说拥立潞王朱常淓(崇祯的叔叔)当皇帝。国难当头,东林党人不顾大局,不管礼法,只考虑集团利益甚至是个人利益,混淆视听,党同伐异,为南明朝廷埋下了地雷。

Continue reading

《南明史》序论及第一章读书笔记

前言

前段时间读客再版了顾诚先生的《南明史》,并给我寄了样书,非常感谢读客,让我有幸读到了这么优秀的历史著作!

今天下午翻看了第一章,阅读体验非常好,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谈两点第一印象:

  • 在正式阅读之前,看到网上介绍说顾先生的《南明史》引用史料非常多,原以为会是非常晦涩难懂的学术风格。看了第一章之后,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行文虽旁征博引,几乎每一句话都有出处,然而阅读体验非常好,只需对明史稍有了解即可顺畅阅读。行文流畅,一气呵成,读来酣畅淋漓,强烈推荐给喜欢历史,尤其喜欢明史的小伙伴。
  • 之前没读过顾先生的著作,也不了解其人,原以为顾先生在《南明史》中只是对史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叙事会很平淡枯燥,没想到仅读完自序和序论之后,我对顾先生的印象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顾先生对南明史中的众多人物、事件有非常鲜明甚至是尖锐的个人观点,这些观点并不是顾先生空穴来风,而是都有很强的史料证据支持。加之后来看了一些有关顾先生的回忆文章,让我对顾先生独特的个性有了初步的认识。正是因为顾先生在书中倾注了大量个人感情色彩,才让这本书更加鲜活、生动,不至于沦落成一堆枯燥乏味的参考文献。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