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少安致富不忘父老乡亲
正当孙少安的砖窑在双水村开办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村里田海民家的事情给孙少安带来很大的刺激。改革开放之后,村民们为了致富各显神通,大队支委田海民和妻子高银花合计挖塘养鱼致富。本来海民创业起步阶段,正需要帮手,而此时海民的父亲田五和大伯田四,缺钱买化肥,于是向儿子提出要来他的鱼塘打零工。如此举手之劳,居然被银花拒绝,海民是个怕老婆的人,也就没有帮自己的父亲和大伯。
无奈之下的田四田五找到了孙少安,想在少安的砖窑上谋个营生,赚个化肥钱。实际上,少安的砖窑有他和妻子秀莲以及已故田二的憨小子,人手已经够了,根本不需要额外工人。但少安气不过海民两口子如此对待他们的家人,想要帮田四田五。而此时村里其他村民也纷纷向少安提出想去他的砖窑帮工。
少安不忍心看着父老乡亲没钱买化肥,心一软,和妻子秀莲商量打算扩大砖窑生产规模,以便招更多的人进来,以此带动全村人共同致富。为了扩大生产,需要更换大型的烧砖设备,而此时正好遇到农忙,于是少安就暂时停工,一方面筹措资金,另一方面帮老父亲忙完田里的活。砖窑停工之后,原来的烧砖师傅也就离职了。少安新开工之后,除过新招了村里几十个乡亲帮工之外,还在黄原街上临时招了个烧砖师傅。没想到这一马虎就出事了,新招的烧砖师傅是个冒牌货,根本不懂技术,导致烧出来的第一批砖全部有裂痕,成了废品。扩大生产的一个月白忙活了,自己的亏损和巨额贷款暂且不说,连请来的几十个乡亲们的工钱都没法发,少安遇到了创业路上最大的一次危机。当村里的乡亲看到少安巨额亏损导致无法给他们发工钱时,个个瞬间变了嘴脸,开始抱怨指责。唉这就是真实的农村人啊,墙头草,看到谁家辉煌腾达了就点头哈腰,一旦此人大势已去就开始冷嘲热讽。
遭遇如此大的挫折,少安无力偿还债务,重新回到了土地上耕种,这一种就是一年多。就在人们都以为少安一蹶不振,不可能东山再起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少安遇到了之前在县上夸富会认识的人胡永合。胡永合说他之前贷到了一些钱,现在暂时用不上,可以借给他。于是经过多方筹措资金,少安的砖窑终于重新开工了!这是双水村天大的新闻啊!这对少安夫妇是何等的意义非凡啊!
此次重新开工,少安不敢再大意,重金把之前离职的烧砖师傅请回来了,同时格外关心砖窑里的大小事务。经过苦心经营,少安的砖窑生意蒸蒸日上,规模越来越大,几年下来利润已经有好几万块钱了。在八十年代的农村,几万块钱,那简直是巨大的财富啊。
这一年,乡上的国营砖窑厂由于经营不善,需要破产转手。少安瞅准机会,收购了乡上的砖窑厂。乡砖窑厂的规模是自己砖窑厂的好几倍,为了经营好乡砖窑厂,少安把自己在双水村的砖窑厂转手给烧砖师傅,自己带着几个新徒弟专心经营乡砖窑厂。收购乡砖窑厂对于少安来说意义非凡,意味着少安的烧砖事业冲出亚洲(双水村),未来也许要继续走向世界(原西县、黄原地区),这对一个农民企业家来说已经非常成功了!
事业再次腾飞的少安,虽然已经冲出双水村,却仍然挂念着村里的父老乡亲。一次去学校看望儿子虎子的时候,当看到村里破败不堪的学校时,少安心生感慨,萌生了为双水村捐资一万五千块钱兴建校舍的念头。这一想法得到了父亲、妻子的支持,于是少安带头,带动村里其他人一起捐款,为双水村新建了一所学校。这所新建的学校是少安成功的标志,不但是他事业成功的标志,而且是他高尚品德的象征。
少安无疑是成功的。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青年,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以及自己的吃苦耐劳、真诚友善、不屈不挠的精神,成功从农村突围。可以想象,他的下一代将摆脱农村人的标签,将变得更加勇敢、开放,当再次面对类似城里人润叶的表白时,能鼓起勇气面对“润叶”们,以及“润叶的父母”们,并且告诉他们,我未来也会变成你们。只要有这股劲在,少安们的未来就不会差。
孙少平立志扎根铜城煤矿
上回说到,当煤矿工人是农转工的宝贵机会,孙少平通过各种关系才好不容易当上煤矿工人。而跟少平同一批参工的人大多数是官二代,他们大多数只把当煤矿工人作为跳板,打算转为工人身份之后再回到城里去上班。
当他们第一次来到铜城煤矿,看到矿区周围恶劣的环境,以及矿井下危险的作业条件之后,没过多久新入职的这些矿工就跑了一大半。少平作为一个农村青年,在农村、在黄原吃过苦、受过累,因此并没有对煤矿的恶劣环境感到意外,相反,这和他预想的煤矿环境是一致的。虽然挖煤的工作很辛苦,但每个月能挣到一百多块钱,少平对他现在的工作很满意。每个月发工资那天是少平最开心的日子,他通过自己的劳动,不但给家里和上学的妹妹提供了经济支持,而且在周围的官二代矿工面前赢得了尊严。
虽然煤矿工作为少平带来了经济上的自信,但相比于晓霞的大学生、记者身份,两个人无论是在物理距离还是阶级距离上都有很大的差距。而且少平从晓霞的来信中得知,晓霞的一个同事,官二代高朗正在追求晓霞。面对地下矿井无尽的黑暗和强劲的情敌,渐渐地,少平对和晓霞的未来感到悲观。
而就在这期间,少平在铜城煤矿的大恩人,他的带班师傅、班长——王世才,在一次矿难中为救工友而英勇牺牲了。少平初到铜城煤矿时,第一次入职体检由于血压偏高没通过,后来误打误撞找到王世才家借醋喝,第二天血压才正常了,要不然他将失去宝贵的入职机会。在矿下作业时,王世才也特别关照少平这个刚入职的新人。一来二去,少平和王世才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闲来没事时,少平也常去王世才家帮忙干点家务活,并且陪他们家儿子明明玩。
爱情的不顺,以及师傅的遇难,使少平的心情跌到了谷底。
王世才去世后,为了安慰王世才的家人(惠英嫂和明明),少平经常去师傅家帮忙挑水捡柴,甚至为了逗明明开心,给明明买来了宠物狗。原本惠英嫂是矿上的黑户,没有工作,但由于丈夫的遇难,根据规定,惠英嫂获得了矿上的工作机会。随着惠英嫂工作的稳定,以及少平隔三差五来家里安抚,慢慢的,惠英嫂和明明逐渐从亲人去世的悲痛中走出来。
另一方面,由于很长时间未能收到少平的回信,晓霞专程跑来矿上找少平,并且告诉少平,她已经和高朗说明了她喜欢的人是少平,高朗也表示尊重晓霞的选择。少平的疑虑解除了,两人的感情因误解的冰释而更加深切。少平对未来再次充满了希望,一切看起来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然而,也许是晓霞对少平的爱引起了上天的嫉妒,晓霞在某城市的暴雨洪涝灾害采访中,为救落水儿童而英勇牺牲了。而事件发生的时间距离少平和晓霞的古塔山之约只有不到两天时间。刚从报纸中获得消息的少平,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直到他从晓霞的父亲田福军的口中亲耳听到这个消息。悲痛的少平欲哭无泪,他无法相信他的仙女般的晓霞居然已经不在这个人世。在约定的日子,少平仍然来到了古塔山上两人相约的地方,寄希望于再见到他心爱的晓霞。然而,晓霞终究没有再出现过。
悲痛的少平难以排解心中的痛苦,劳动,唯有牛马般的体力劳动才能医治如此沉重的精神创伤。他很快回到了铜城煤矿,进入到矿下无尽的黑暗之中,只有在那块土地,他才有可能重新唤起生活的信念。
晓霞去世之后,了无牵挂的少平将所有精力、力气都用在了煤矿上。很快,少平就脱颖而出,被提拔到了新成立的一个班上当班长。然而,命运的不公再一次降临到了少平的头上,在一次下井作业当中,矿难再次发生,为救工友,少平挺身而出,虽然没有牺牲,但是面容尽毁、危在旦夕,被送到省城治疗。
在省城治疗期间,少平遇到了在同一个医院实习的金波的妹妹金秀。此时的金秀已经是省医学院的大学生,亭亭玉立。而此时省医学院的学长,少平昔日的同学顾养民正在疯狂追求金秀。顾养民虽然各方面都很优秀,然而没有少平身上的血性和韧性,金秀虽然并不排斥顾养民,但内心深处仍然对少平有更多的偏爱。此次在省医院见面,金秀忙里忙外照顾不说,还趁此机会向少平表白了。历经了生活的艰辛、失去晓霞的痛苦、以及脸上深深的疤痕,少平内心要平静得多,他一直把金秀当妹妹看待,完全没有想要往恋人方向发展。病好之后的少平,很快回到了他熟悉的煤矿,并写信向金秀说明了一切。
经历了一连串的起起伏伏,少平内心突然变得异常平静。尽管有调到大城市工作的机会,但少平仍然坚持回到了他的铜城煤矿,他对煤矿有一种无法割舍的感情,他在那里流过汗、淌过血,他对煤矿有着刻骨铭心的感情。那些跟他一起来的官二代们因为煤矿的苦而想要竭力逃脱受苦的地方,而少平恰恰因为苦才留恋受过苦的地方!
至于少平的感情问题,也许是历经了太多的苦难,也许是晓霞的去世让他不敢再对童话般的爱情故事抱有半点奢望。此时的少平,已经变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的煤矿工人,他需要的是平凡而普通的家的温暖。而每当他走进惠英嫂的家里,看到明明和那条小黑狗,看到可口的饭菜和温暖的灯光,他想这也许就是他未来的家吧。
少平是不幸的。当少平决心离家闯荡的时候,我曾以为少平会闯出一番比他哥少安更大的事业,毕竟少平读过更多的书,看过更大的世界,拥有更大的抱负。当晓霞向少平表白时,我曾以为有情人终成眷属,毕竟两个人有着共通的精神世界,且田福军一家也许会更开明一些。但是没想到第三部中,少平经历了这么多不幸,我一度怀疑路遥为了匆匆结稿,把晓霞写死了。其实晓霞的死某种程度上保全了少平和晓霞这段美好的爱情,如果两人真的走到要谈婚论嫁的地步,是否会重蹈少安和润叶的覆辙呢?我觉得很有可能。与其这样,不如把晓霞”写死”,把美好的爱情留在读者心间。。。
与此同时,少平也是幸运的。他冲破了农村思想的桎梏,走出了父辈和兄长的庇护,只身一人外出打拼,虽然过程很艰辛,但至少实现了他的梦想,摆脱农民阶级,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煤矿工人,并逐渐脱颖而出,向上发展。除了身份的转变,少平的成功还体现在精神世界的丰富和满足。通过大量的阅读,以及在底层的劳动体验,使少平能够以更加平和、开阔的视野面对世间的苦难、不幸和光怪陆离。尽管长期工作在工地、煤矿等恶劣的环境,但少平仍然保有一颗向上、向善的心。
负心汉王满银洗心革面
负心汉王满银,年过四十,仍然常年在外面的世界游荡着。这年夏天,他游荡到了大上海,准备捣腾一些鞋袜卖。没有余钱的王满银本来想在公园凑合一晚上,却被例行巡逻的警察赶走,无奈之下破费住进旅馆。
坐在旅馆的镜子前,王满银猛然发现眼前的自己竟是那样的陌生,衰老的容颜写尽了沧桑。常年漂泊在外的他,突然想起了家,想起了任劳任怨的妻子兰花以及懂事粘人的孩子猫蛋狗蛋。漂泊了十几年,王满银终于累了,他幡然悔悟,开始想念家的温暖。于是,没有经过任何深思熟虑,王满银就下定决心,洗心革面、改邪归正,第二天早上改变了行程,踏上了回家的路。他打算以后也不再出来晃荡了,好好在家务农,因为那里有家,有他的老婆孩子热炕头。
平凡的世界中的平凡人
田润生与郝红梅:上回提到,偶然的机会,让润生遇见了红梅,并且喜欢上了她。而红梅身上集齐了寡妇、带有前夫的孩子、地主的后人、品德不良等一系列不好的标签,因此润生与红梅的相恋遭到了润生父母亲的强烈反对,润生和父母亲之间展开了长达一年的冷战,这期间润生也离家出走了。然而,家人的反对终究没能阻挠润生对红梅的爱,他们两仍然继续相爱着。田福堂知道自己的反对不起作用之后,开始认命,毕竟是自己的儿子,也不能一直僵着,在润生他妈的劝说下,田福堂也慢慢默许了这门婚事。就在少安捐资兴建的村小学开学的那天,润生和红梅搬到了双水村来住,并且红梅在村小学谋得了一个教师的工作,两个人的生活终于安定了下来。
兰香和金秀窈窕淑女初长成,在各自的大学里被很多男生追求。省委的高干子弟吴仲平看上了兰香;同在省医学院的顾养民看上了金秀。兰香和金秀某种程度上算是真正从农村走出来的人啊。
全书读后感
故事发展到第三部戛然而止,我们不知道少安的砖窑会如何发展壮大亦或是遇到新的危机,我们也不知道少平在地下矿井还会遇到什么困难。路遥完成此书的时间是1988年,可以想见,那时候改革开放刚好10年,全国各地都在蓬勃发展,谁也不知道中国的未来会怎么样。那时候的中国就像书中无数青年一样,有人成功也有人跌倒,所以你要问平凡的世界后来怎么样了,抬头看看你周围的人,你所处的社会,这就是答案。
孙玉厚的四个孩子的成长故事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农村青年的典型代表。
- 大女儿兰花,基本没读过什么书,早早嫁给同村或者隔壁村的人,结婚生娃,基本上重复着父辈的农村劳动。
- 大儿子少安,长兄如父,虽然学习成就优秀,但早早辍学肩负起照顾老人、弟妹的重任。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与自己的勤劳智慧,即使在农村也打拼出一片天地。
- 小儿子少平,在那个年代高中毕业,已经算是知识分子了,但由于没有考上大学,无法享受到工作包分配的福利,仍然没有实现阶级跃迁。但他们思想丰富,向往外面大城市的生活,毅然走上了外出务工的道路。由于社会地位较低,且没有太多技能,只能从事一些体力劳动。如果运气好并且情商智商都比较高,在外务工也可能打拼出一条路,但难度较大。
- 小女儿兰香,有前面的兄长的经济支持,加上自身的刻苦努力,考上名牌大学,未来可以工作包分配,得以实现阶级跃迁。兰香的道路是目前中国农村大部分孩子正在走的路,正所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能够考上大学的农村孩子也不多,如果这条路失败,很可能要走向少平、少安,甚至兰花的道路。
无论如何,孙家的四个孩子都是农村青年的正面典型代表。其实,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万物复苏,不但造就了很多正道成功的案例,而且还引发了很多社会问题。比如农民摆脱土地之后,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问题日益严重,王满银只在过年才回一次家就是典型的案例。此外还滋生了各种社会问题,比如坑蒙拐骗的金富、偷鸡摸狗的王满银和王彩娥等。鱼龙混杂的世界才是真实的、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某种程度上也是路遥自己成长经历的写照。例如年少的他,读过很多书,向往着农村以外的更大的世界,他想摆脱农村的标签,但即使往后生活在城市,也难免表现出某些农村状态。又例如晓霞去工地或者煤矿看望少平时,作者对晓霞的描写,“她来了,像一股清风,一缕阳光,一时驱散了他心头缭乱的云雾”,“短暂而美好的日子里,他再一次饱饮了爱情的甘露。时间在那一片刻不再流动。忘记了过去,也不想象未来。他真愿那一瞬间变为人生的永恒……”,只有真正经历过这种爱情的人才能写出如此美好、真切的句子,联想到作者的个人爱情婚姻,我相信作者曾经也享受过如此美好的爱情。还有就是,当少平发现自己和晓霞各方面相差悬殊,且有强劲情敌出现时,少平开始悲观,甚至连想要争取一下的念头都没有,“他的社会地位和生活道路决定了他对这件事的悲观论断。他永远是这样一种人:既不懈地追求生活,又不敢奢望生活过多的酬报和宠爱,理智而清醒地面对着现实。这也许是所有从农村走出来的知识阶层所共有的一种心态。”这段描写太过真实,只有从农村走出来的作者才能写得出来。
最后,整本书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的一个主题是“劳动”,书中频繁提到精神上的痛苦创伤,只能通过繁重的体力劳动来获得解脱,比如少平对爱情的未来感到悲观时,少平明确晓霞去世的消息之后,少安创业折戟砖窑关门的时候等等。此外,作者对各行各业的劳动人民都特别尊重,既不贬低体力劳动者,也不仰望白领高官,我觉得只有真正精神充实的人才能做到如此的不卑不亢。作者路遥就是这样一个人,农村出身,体会过最底层劳动人民的疾苦,但饱读诗书精神世界极其丰富。虽然走出了农村,成为了作家,但作家写作何尝不是一种劳动呢,写作,特别是长篇写作,既是脑力劳动,更是体力劳动。路遥自始至终都在劳动,在田间地头劳动,在煤矿体验生活时劳动,在写作的时候劳动,甚至在病床上劳动。路遥,不仅要战胜失败,而且要超越胜利,在《惊心动魄的一幕》、《人生》等取得巨大成功的情况下,仍然笔耕不辍,持续高强度劳动,最终成就了《平凡的世界》新的高度。路遥,持续劳动到生命最后一刻的人,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