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贰)——万国来朝

朱棣夺取皇位之后,励精图治,发展经济,提倡文教,采取了许多措施大力发展经济,使得天下大治,国家富强,疆域辽阔,被称为永乐盛世。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郑和下西洋。朱棣进驻南京之后,没有发现朱允炆的踪迹,于是派出两队人马寻找朱允炆的下落,一路是郑和从海路出发,另一路是胡濙从陆路出发。郑和,原名马三保,是云南一个虔诚的伊斯兰教徒。洪武年间,朱元璋军队远征云南,俘虏并阉割了幼小的马三保。后来燕王朱棣挑选马三保作为自己的贴身侍卫。马三保在靖难之役中与朱棣出生入死,立下大功,被朱棣赐姓郑,马三保遂改姓名为郑和。郑和一生七下西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海拜访3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伊斯兰教圣地麦加。郑和下西洋虽然没有找到朱允炆的下落,但七下西洋不但宣扬了国威,还大力开拓了海外交流,带来了一大批西洋各国使者,开创了万国来朝的局面。

另一路胡濙的工作就不像郑和那样光明正大了,因为胡濙没有郑和下西洋明面上的任务,他的任务只有一条,就是寻找朱允炆。但寻找朱允炆又不能明说,因为这样无异于告诉所有的人,建文帝还活着,心中别有企图的人必然会蠢蠢欲动,这个皇位注定是坐不稳了。所以胡濙一个人隐匿在平民老百姓中间,在江浙一带晃悠,打探朱允炆的下落。经过十六年的苦苦寻觅,在朱棣远征蒙古的时候,胡濙带着答案来到朱棣的营帐。史料并没有明确记录朱允炆的下落,但当年明月推断胡濙找到了朱允炆,而且两个人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会谈,朱允炆表示他不想和朱棣争这个皇位了,只想好好过平民老百姓的日子。朱棣悬了十六年的心终于放下了,他终于可以安心做他的皇帝了,不用担心哪天冒出个朱允炆要和他抢皇位。

编撰《永乐大典》。永乐年间国立昌盛,朱棣为了显示自己的雄才大略,命令朝廷修了一部前无古人的书——《永乐大典》。这本书是古往今来最齐备、最完美、最优秀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由解缙和姚广孝主持编撰,编撰队伍累计达3000多人,前后历时5年才完成。它包含先秦以来所有经典的书,约3.7亿字,太伟大了!不过大典副本大多毁于火灾或战乱,现今仅存800余卷且散落世界各地。

迁都北京。朱棣迁都的原因有两个,包括政治原因和个人原因。政治原因是永乐时期,虽然明朝国力强盛,但北方蒙古军队经常南下骚扰明朝,被明军击败没多久又来骚扰,搞得北方边境鸡犬不宁。本来朱棣被分封为燕王,负责抵御蒙古入侵,现在朱棣到南京当皇帝之后,北方边境没有得力干将。即使有,朱棣估计也不放心把一支强大的军队放在远离京城的地方,万一像自己一样造起反来可不得了。如果迁都北京的话,既能亲自掌控军队,又能抵御蒙古入侵,两全其美。那时候南方并没有强劲的外敌,所以南方不需要布置很强大的军队,北京也就不用担心南方军队的造反了。个人原因是朱棣之前被分封为燕王,习惯了北方的生活,所以迁都北京之后他的个人生活会更舒服一些吧。

天子守国门。永乐年间,朱棣多次御驾亲征,比如多次深入漠北,远击鞑靼;南下安南(越南),平定叛乱等。朱棣是一个热爱并享受战争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多次御驾亲征,甚至在他65岁的时候还亲自出战漠北,也就是在这一年,他病死在征战的路上。此外,朱棣还恢复了特务机构锦衣卫,新建了另一个以宦官为主的特务机构东厂,还组建了内阁分担自己的管理工作,这些制度都对明朝后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棣的一生兢兢业业,平定天下,迁都北京,修成大典,沟通南洋,威震四海,平定安南,打压蒙古。在执政的十几年中,他不停地忙活,不停地工作,付出了许多心血,也获得了许多成就,正是这些成就为他赢得了一代英主的名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朱棣和父亲朱元璋很像,具有“要么不做,要么做绝”的狠劲,也都成就了一番霸业。


永乐后期,朱棣的两个儿子——长子朱高炽和次子朱高煦——展开了皇位争夺战。最终长子朱高炽胜出,赢得皇位,史称明仁宗。但是朱高炽英年早逝,只当了不到一年的皇帝就去世了,由嫡长子朱瞻基继位。朱瞻基在位的时间也不长,只有十年,加上他父亲的统治时间,也只有十一年。但他和他父亲统治的这短短十一年,却被后代史学家公认为是堪与“文景之治”相比的“仁宣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何以有如此之高的评价,盛世何来?来自休养生息,清静养民。不干扰百姓们的生活,增加他们的负担,为其当为之事,治民若水,因势利导,才是皇帝治国的最高境界。这样的皇帝才是好皇帝。

朱瞻基死后,长子朱祁镇继位,史称明英宗。明英宗时期发生了一件大事,大到差点导致明朝的灭亡。前面我们说到朱棣组建了内阁分担自己的工作,一方面虽然减轻了皇帝的负担,但另一方面也分化了皇帝的权力。那时候处理各种奏章,往往是内阁大臣先草拟好处理意见,提交给皇帝批阅,皇帝同意则执行,否则的话需要另行讨论。前者称为内阁的“票拟”权,后者称为皇帝的“批红”权。虽然皇帝有一票否决权,但内阁毕竟人多势众,有可能导致权力慢慢被内阁掌控。皇帝为了维持这个平衡,又启用了另一批人——太监——代为批红。此时,皇权相当于分布在内阁、太监和皇帝三者手中,内阁和太监拔河,皇帝居中或者偏向于太监。


这个制度看起来还不错,简单而有效,还有点“三权分立”的感觉。但是凡事都不是完美的,在朱祁镇时期,一个奇特的宦官王振打破了这种平衡。王振本为落第秀才,略通经书,后为教官(乡村老师)。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王振自阉进宫,一开始教太监读书,后来又成为太子朱祁镇的老师,由此和朱祁镇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朱瞻基死后,朱祁镇继位,一开始由于有太皇太后及前朝老臣的辅政,王振不敢放肆,国势太平。后来随着辅政的太皇太后和大臣们相继死去,王振勾结内外官僚,擅作威褔。由于朱祁镇从小奉王振为老师(先生),对王振很尊重甚至听从,于是大权落到王振手中。可王振只是个落第秀才,放到今天也就是个初中生,怎么可能管理好明朝这么大一个帝国。

王振把持朝政之后,任人唯亲,广结党羽。这个时期,瓦剌太师也先统一蒙古,侵犯明朝北部边境。大同前线败报不断传到北京,明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的煽动下,带领明军所有精锐部队大概20万和文武百官,御驾亲征。由于组织不当,一切军政事务皆由王振专断,多次中了也先的诡计。而且更可恶的是,王振本来出身很一般,现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想带着皇帝去他的家乡显示威风,但行军路上又担心军队损坏他的田园庄稼,多次变更行军路线,导致士兵疲惫不堪。最后在撤军途中,被也先军队在土木堡全部歼灭,史称土木堡之变。这一战的结果是皇帝朱祁镇被俘虏,王振被乱军所杀(一说被愤怒的明军所杀,一说被蒙古军所杀),明朝精锐部队被歼灭,文武百官死伤无数。明朝真正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

朱祁镇亲征之前,把皇位暂时交给了弟弟朱祁钰管理。此时,留守在京城的都是些老弱病残的二线部队,朝廷也没有多少能人。很多官员主张把首都南迁到南京,以躲避蒙古的进攻,朝野上下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此时,兵部侍郎于谦站了出来,怒吼一声“建议南迁之人,该杀!”。于谦十分清楚,逃就会丢掉半壁江山,沦落到南宋的地步,所以不能逃。

于谦的一番怒吼震醒了那些犹豫不决的人,很多人开始站在于谦的一边,最终打动了代理皇帝朱祁钰,并坚定了他抵抗到底的决心。由于于谦已经代理了兵部尚书,且又是主战派的代表人物,所以朱祁钰便把防守北京的重任交给了于谦。在于谦的带领和指挥下,全国各地的预备役部队紧急调往北京进行防御,同时把通州的粮仓运送到北京城,有了军队和粮草,京城的人心和军心逐渐稳定下来。此外,对乱权宦官王振的秋后算账也开始了。虽然王振本人已死,但其党羽犹存,在某一次上朝议事期间,朝野上下,群臣激奋,为了泄愤,群臣们居然把锦衣卫头目、王振的亲戚给活活打死了,而且朱祁钰对他们的行动进行了默许且声明他们无罪,这种朝廷议事时的乱象在明朝历史上可谓是绝无仅有。

军队开到了,粮食充足了,王振的余党也彻底清除了,在于谦的努力下,很多棘手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此时,无论是京城的大臣还是老百姓和士兵,都已经有了对抗强敌的勇气和决心,他们开始相信,即将到来的这个敌人并非不可战胜,获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并非只是幻想。这种信心和勇气来自于站在他们背后的那个人——于谦。从一盘散沙到众志成城,于谦的威望达到了顶点,所有的人都相信,这位兵部尚书有能力带领他们击败任何敌人。

一个月之后,大明王朝和蒙古军队的正面对抗正式开始。也先带着骁勇善战的蒙古骑兵,兵临北京城下。此时,于谦召开了战前的最后一次军事会议,会上颁布了明朝历史上著名的军战连坐法:

  • 凡守城将士,必英勇杀敌,战端一开,即为死战之时!
  • 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立斩!
  • 临阵,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
  • 敢违军令者,格杀勿论!

此外,于谦下达了最后一道命令:“大军开战之日,众将率军出城之后,立即关闭九门,有敢擅自放入城者立斩!”听到这些命令时,在场的所有人都惊讶地看着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一个月前于谦还是一个从未指挥过战争的文官,现在却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意志坚定和果敢严厉。于谦毫无惧意地看着这些惊讶的人,对他们说出了最后的话:“数十万大军毁于一旦,上皇被俘,敌军兵临城下,国家到了如此境地,难道还有什么顾虑吗?若此战失败,大明必蹈前宋之覆辙,诸位有何面目去见天下之人!“拼死一战,只在此时!”看这段文字的时候刚经历国庆70周年阅兵,享受着祖国的繁荣昌盛。回想起五百年前国难当头,于谦以一己之力,凝聚起全城人心,背水一战,破釜沉舟,不觉泪目,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和智慧啊!在国家出现危难之时,总有一些人挺身而出,为国效力,这样的人,我们称为英雄。于谦就是这样一个英雄,挽狂澜之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终于,在于谦的鼓舞下,明军士气大涨,大家都坚定了决战的信念。经过两个多月的激战,蒙古军队无功而返,并在撤军过程中遭到明军的火炮攻击。至此,北京保卫战结束,大明完胜。从一盘散沙、行将崩溃到众志成城、坚如磐石,从满天阴云、兵临城下到云开雾散、破敌千里,大明帝国终于转危为安,北京保卫战创造了一个力挽狂澜的奇迹。而这个奇迹的缔造人正是于谦。


明朝虽然获胜,但只是保住了北京城,不至于到亡国的地步,明朝的前皇帝朱祁镇还在也先手中,此时明朝的皇帝是朱祁钰。本来朱祁钰和哥哥朱祁镇的关系挺好的,但朱祁钰代理皇权之后,当皇帝当上瘾了,不想让朱祁镇回来。也先觉得既然明朝已经换皇帝了,留朱祁镇在这里也没什么用,就把朱祁镇还给了明朝。可没想到朱祁镇回北京之后被朱祁钰囚禁了起来,朱祁镇就这样和自己的老婆钱皇后过了八年的囚徒生活。可上天似乎也对朱祁钰的行为感到愤怒,朱祁钰唯一的儿子朱见济被立为皇太子一年以后突然去世,加上国事操劳,朱祁钰身体大不如前。而此时,另一个政治风暴也在酝酿之中。北京保卫战和于谦并肩作战的大将军石亨由于一些误解和于谦反目成仇,为了对抗于谦和朱祁钰,石亨拉上曹吉祥、张軏和徐有贞,打算复辟朱祁镇。于是在某一天夜里,石亨一路人马里应外合,悄悄打开了囚禁朱祁镇的大门,并且敲响了上朝的钟鼓,宣布朱祁镇复位。当朱祁钰听到这个消息后,他笑得很从容,并最终吐出三个字“好,好,好!”是的,朱祁钰已经疲倦了,他虽然囚禁了朱祁镇八年,但并没有得到快乐,这八年当中,他一直处于恐惧和孤独当中,现在他终于解脱了。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