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柒)——大结局

皇太极继位后,继续开展对明朝的进攻。第一战即为宁远决战,皇太极本想在他父亲倒下的地方站起来,于是他带领大部队绕过锦州,直击宁远城。战争的结局是袁崇焕带领的宁远守军击溃了皇太极的进攻,同时后方的锦州守军赵率教趁机攻打皇太极的后方,皇太极腹背受敌,惨败而归。此次战役被称为大明朝的“宁锦大捷”。

朝廷内部,太监魏忠贤继续把持朝政,胡作非为,比如称呼自己为九千岁,给自己修书、建祠堂等。更为狠毒的是,他和客氏通过各种手段,让皇帝没有儿子,或者儿子夭折。魏忠贤的目的很简单,把朱由校当傀儡养着,自己掌握实权,如果朱由校有比较聪明的儿子,魏忠贤就不好控制了。但是,万万没想到的是,朱由校年仅23岁就驾崩了,拜魏忠贤所赐,朱由校没儿子,于是皇位落到了朱由校的弟弟朱由检身上。

朱由检是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史称崇祯皇帝。崇祯聪明绝顶,为人敏感、镇定、冷静。他继位后,知道自己力量还很薄弱,难以对抗魏忠贤,于是故意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人畜无害、傻乎乎的皇帝形象,并与魏忠贤搞好关系,以此来打消魏忠贤对自己的戒备。在逐渐取得了魏忠贤的信任后,崇祯开始反击,朝廷中也有部分人预感到了魏忠贤的下场,于是开始有人弹劾阉党、弹劾魏忠贤。经过激烈的党锢之战后,魏忠贤之前的罪行都被揭发出来,崇祯最终决定将其发配去安徽凤阳守皇陵。在去的路上,魏忠贤在一间客栈里上吊自杀,明朝最大的奸臣就此落幕。魏忠贤死后,树倒猢狲散,阉党一哄而散,被查办的多达几百人。

除掉了魏忠贤后,崇祯开始拯救岌岌可危的大明王朝。史书有云:明之亡,亡于天启,实亡于万历,始亡于嘉靖。大明经过嘉靖、万历、天启几代皇帝的折腾,朝廷纷争不断,朝政无人理会,边疆烽火连天,百姓民不聊生,崇祯接收的是一个内忧外患的烂摊子。

崇祯要处理的第一件事就是平定辽东,于是他找来袁崇焕,给他兵力、权力、金钱,袁崇焕牛皮一吹,说五年之内收复辽东,彻底解决皇太极。但是,没想到袁崇焕到达辽东的第一件事就是用尚方宝剑杀掉了驻守皮岛的毛文龙。皮岛位于后金后方,与袁崇焕大本营相距较远,通信不便,加之毛文龙不太听话,有比较严重的经济问题,所以袁崇焕就把毛文龙干掉了。但是,这么一顿骚操作,可乐坏了皇太极,因为皮岛位于后金后方,本来毛文龙还时不时派游击队骚扰皇太极,这下毛文龙被干掉后,皇太极可以说无后顾之忧了。

没过多久,发生了震惊朝野的“己巳之变”。袁崇焕在宁远镇守,但皇太极绕过了关宁防线,从辽东跑到辽西,再到蒙古,跨过长城,到达明朝重镇遵化。也就是说皇太极绕了个大圈,在北京郊区抢了一圈,正准备进攻北京!这是自于谦北京保卫战以来,首都北京遇到的第二次危机。袁崇焕得知消息后,马上从宁远赶回北京,准备抵抗皇太极。但是,奇怪的是,袁崇焕赶到北京之后,并没有追击皇太极,而是追而不击,跟着皇太极在北京近郊转悠了五天,一仗没打。此时,全国人民开始质疑袁崇焕是叛徒。不过,从袁崇焕的角度,他虽然带领着明朝最精锐的关宁铁骑,但是毕竟兵力不敌皇太极,正面对抗不一定有胜算,而袁崇焕擅长的是以守为攻,即坚守一座城池,等待皇太极进攻,然后使用大炮击溃皇太极。所以袁崇焕并没有和皇太极正面对抗,而是向崇祯提出希望能进入北京城里休息。袁崇焕实在是太没有政治头脑了,明朝有规定,边防军队未经皇帝允许,不得驻扎在北京城下,但袁崇焕不但带着军队驻扎在北京南城,而且还要求进北京城,按常人的思维,袁崇焕明显有叛逆的嫌疑。

另外有一件事更加深了袁崇焕的疑点。某一天,皇太极率军发起了进攻,以南北对进战术,分别进攻北城的德胜门和南城的广渠门,其中皇太极亲率军队进攻北城,北城守将是满桂;三大贝勒进攻南城,南城守将袁崇焕。战斗的结局是,南城的袁崇焕带领关宁铁骑大败后金军,明军大胜;而北城的满桂就没那么幸运了,满桂使用炮轰技术抵抗皇太极,但不知是谁失误,明军自己的大炮打中了满桂同志,虽然没被打死,但也遍体鳞伤。后来就有传言说开炮打伤满桂的是袁崇焕,这听起来很荒唐,袁崇焕自己在南城作战,古代要从南城跑到北城,没几个小时根本不可能,所以这种谣言纯属诬陷。

战斗结束之后,崇祯召见了袁崇焕,问了他三个问题,一是你为什么杀了毛文龙,二是皇太极为何能长驱直入进犯北京,三是你为什么打伤满桂。袁崇焕没有回答,因为这三个问题确实很难回答。对于袁崇焕的沉默,崇祯更为愤怒,沉默就是默认,崇祯随即下令,将袁崇焕打入大牢。

没过多久,皇太极又发起了攻击,此次目标是永定门,经过整日激战,明军付出重大伤亡,主将满桂战死,但后金军也损失惨重,未能攻破城门,全军撤退。但皇太极不是真的撤退,而是派他的哥哥阿敏镇守他占据的四座城池,等待时机再次发动进攻。战局坏到不能再坏的地步了,满桂战死,朝廷跟关外失去联系,京城人心惶惶,形势极度危急。然后,真正的拯救者出现了,孙承宗稳住了袁崇焕的手下祖大寿、马世龙等人,指挥他们进攻阿敏占据的四座城池,战斗结果很顺利,阿敏固守的关内四城全部失守,阿敏落荒逃回关外。事情就这样结束了,自崇祯二年起,皇太极率军入关,威胁北京,沿途烧杀抢掠,所过之地实行屠城,尸横遍野,史称“己巳之变”。

“己巳之变”之后,崇祯开始处理袁崇焕的问题,经过各种言官的诬陷、弹劾,袁崇焕被定叛逆罪,被崇祯处死。

除了外患,明朝的内忧也不断。其中之一就是缺钱,为了节省成本,减轻地方负担,崇祯决定裁减驿站。一年之后,裁减驿站二百余处,减少经费支出八十万两,成绩显著。但这件事情,看上去是好事,实际上并不是,因为裁减驿站的同时,也裁掉了上万名驿卒,这些驿卒没了工作,成为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其中就有李自成。

崇祯年间,朝廷腐败,加之西北出现旱灾,很多人没饭吃,再加上之前的裁减驿站,导致很多农民当起了流贼,即组织松散的抢劫团伙。在众多的农民起义军中,最有名的是闯王高迎祥、八大王张献忠和闯将李自成。当然明朝方面的剿匪将领也不少,比如洪承畴、曹文诏、左良玉、卢象昇、孙传庭,那都是一等一的剿匪猛人。但是,农民军有个很大的特点是假投降,每当被官军围剿之后,农民军就开始投降,投降结束之后,又趁机拿起武器继续搞起义。后来虽然官军也摸清楚了农民军的假投降本质,但架不住有些小兵被农民军贿赂然后同意投降。总之,明朝错失了好多次一举歼灭所有农民军的好机会。

在明军和起义军的战争中,还发生了一件罕见的事情,即张献忠带领的起义军攻陷了安徽凤阳,烧掉了朱元璋的祖宗的坟墓(朱元璋自己的坟在南京)。

农民军始终剿灭不掉的原因,主要还是国家没钱、农民没钱。国家没钱,就没法给军队发工资,一来招不到新的士兵;二来老士兵没工资甚至倒戈去当农民军了,因为农民军可以抢劫来钱快;三来,就会增加对农民的税收,导致农民没钱。农民没钱,埋怨政府增加税收,与其饿死,不如加入起义军,一起反抗政府。

当然,如果只有农民军,明朝是可以扛过来的;如果只有皇太极,明朝也是可以扛过来的,但是倒霉的明朝同时遇到了农民军和皇太极。几乎就在李自成全军覆没的同时,皇太极再次发起了对明朝的猛攻。要对付猛人,只能靠猛人,于是崇祯把剿匪前线的祖大寿、孙传庭、卢象昇、洪承畴等最能打仗的人都调到京城布防了。但是,不幸的是,后金军的军事实力相比农民军,那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所以明军各大将领,相距阵亡,辽东完全失守,明朝气数已尽。

当各大猛人都被调去抵抗后金军的同时,内地的李自成起义军也没闲着,他在西安集结兵力,向京城进发。三个月的时间,李自成到达北京西直门,开始攻城,事实上守城的诸位尚书侍郎根本就没有抵抗,直接打开城门投降了。就这样,紫禁城失守,崇祯在一天夜里,登上煤山(今景山),在一棵歪脖子树上上吊自杀,以身殉国,明朝灭亡。崇祯临死之前,留下遗言:“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尸,勿伤百姓一人”,悲哉、痛哉。

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1 thought on “明朝那些事儿(柒)——大结局

Leave a Reply to Simon Cancel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