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史》第二章读书笔记

第二章:弘光朝廷的建立

第一节:继统问题上的纷争和史可法的严重失策

任何政权在退出历史舞台之前,都要挣扎一番,明朝也不例外。由于明朝设立了北京和南京两套中央体系,北京政权灭亡之后,南京政权自然就担当起光复大明的重任。然而,摆在南京政权面前的第一个问题是继统问题,即拥立谁当皇帝。

然而明朝最后一任皇帝朱由检的三个儿子都被大顺军俘虏了,无法继统,皇位只能留给各位藩王了。从礼法上来说,福王朱由崧是最合适的人选。然而,由于朱由崧是万历年间“争国本”事件中万历皇帝宠爱的郑贵妃的孙子,当初正是由于东林党的反对,才导致郑贵妃的儿子老福王朱常洵没有当上皇帝,所以现在东林党也反对新福王朱由崧继位,担心朱由崧即位之后会秋后算账,对东林党不利。于是,东林党人到处游说拥立潞王朱常淓(崇祯的叔叔)当皇帝。国难当头,东林党人不顾大局,不管礼法,只考虑集团利益甚至是个人利益,混淆视听,党同伐异,为南明朝廷埋下了地雷。

由于明朝北京的中央政权灭亡,皇帝或者说皇权式微。在战争年代,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此时拥有实权的是南京的兵部尚书史可法和凤阳总督马士英。他们两既不想得罪福王,也不想得罪东林党,想出了个折中方案,拥立桂王朱常瀛。

福王知道东林党和拥有实权的马士英都不愿拥立自己,选择屈尊向四位地方武将求援,四位地方武将在上司马士英不知晓的情况下,选择拥立福王。也就是说福王掌握了兵权,自然也就拿下了皇位。

当马士英知道手下四位地方武将已经拥立了福王之后,他知道已经无法改变现状,马上见风使舵,假装也是要拥立福王。史可法被蒙在鼓里,还写信给马士英列举福王各项缺点甚至是罪状,当得知福王已被拥立之后,只得违心同意。看来史可法虽然位高权重,但在战乱年代,兵部尚书也不一定真的能指挥得了地方武将了。东林党光有嘴皮子没有实权,得知福王即位之后,也只得违心同意。

折腾半天,还是福王当了皇帝。当初如果大家放下成见,团结一致,按照伦理顺序当机立断直接拥立福王不就完事了吗。现在虽然表面上还是福王即位了,但其实南明内部矛盾重重,不同利益集团仍然明争暗斗,极大地消耗了南明本就薄弱的力量。

继统问题上的纷争带来的最大的隐患是,福王虽然即位为皇,但由于这个皇位是福王亲自屈尊向四位地方武将求来的,这就导致福王虽为皇帝,但皇威不足,皇权有限,始终被四位地方武将所牵制。其他隐患还包括:东林党对福王、史可法等人的阳奉阴违或者说敢怒不敢言;史可法数落福王的书信在马士英手里,导致史可法和马士英之间的互相猜忌。

这四位武将分别是:黄得功、刘良佐、高杰、刘泽清。四镇中高杰、黄得功兵力较强。高杰、刘泽清是望风而逃的败将,本应受到朝廷的惩罚;黄得功、刘良佐在甲申年间也无“功”可录,只是由于他们以兵力作后盾使福王朱由崧得以如愿以偿登上皇帝的宝座,都成了定策功臣,被加官进爵。按理说,国家都亡了,四位武将本应进京勤王、战死沙场,不要说功劳,惩罚罪状都应该一大堆。然而,由于南明各文臣在继统问题上的举棋不定、明争暗斗,导致福王屈尊求助地方武将,反倒使这些武将成了定策之功臣,有恃无恐,实在是可笑、可怜、可恶、可恨。

第二节:朱由崧的监国和称帝

福王朱由崧得到四位武将的支持之后,成了事实上南明的皇帝。朱由崧先监国(代理皇帝、代理朝政)了十几天,然后正式即位,改年号为弘光。由于史可法在拥立皇帝之初决策有误,导致大权旁落。朱由崧招拥立有功的马士英入阁辅政,并轻信四镇武将,导致武将飞扬跋扈,牵制朝廷,无意进取的局面。

第三节:四镇的形成和跋扈自雄

弘光朝廷在成立之初,由于继统问题,没有威信,只能依附武将。而武将自认为拥立皇帝有功,居功自傲,甚至视皇帝为傀儡。皇帝和史可法都指挥不动四镇武将,四镇武将一心只想留在江南争夺繁华之地,留在皇帝附近以便就近要挟朝廷。国难当头,这些武将不思进取,不思复国,实在可恨可气。

江北四镇跋扈自雄,世镇武昌的左良玉也尾大不掉,不听朝廷指挥。南明其他小将见大将如此,也盘算各自利益,不以国事为念。

第四节:弘光朝廷内部党争的激化

崇祯以前的党争一般只限于在朝、在野的官绅当中,比如阉党、内阁、东林党之间的党争。然而,弘光以后,地方武将、军阀势力也加入了,使得党争变得更加复杂尖锐。

马士英入阁之后,启用魏忠贤逆案之首阮大铖,东林党奋起而攻之。但实际上,阮大铖并没有很深的党见,甚至可以说是个“无党派人士”,他只是想投机,倒霉得罪了东林党。东林党迂腐狭隘,空有嘴皮子,并没有实际的业绩,结党营私,很令人讨厌。

弘光朝廷内部的党争问题,根源来自于当初的继统问题。中央政权指挥不动地方武将;福王即位已成事实,东林党违心同意,但暗地里又把矛头指向拥立福王的马士英。

国难当头,想的不是摒弃门户之见,而是结党营私,将自己的小利凌驾在国难之上,置国事于不顾,太气人了。

第五节:清廷接管畿南、山东等地和山东百姓的抗清斗争

由于当时大顺军西撤,清军主力留守北京休息,所以畿南、山东等地处于权力真空,群龙无首,百姓无官。这个时候,清廷派明朝降将前去招降,当地官绅得不到南明阁部史可法等人的支援,被迫投降清廷。实际上奉命收取山东的清军兵力有限,但群龙无首,百姓无官,只得投降。

第六节:1644—1645年河南的形势

河南形势复杂,有大顺政权设置的官员,有死灰复燃的明朝官绅,有南下的清廷,甚至还有一部分地头蛇军阀。这期间清朝主力部队在北京休息,中原地区三方争霸格局,但南明偏安江淮,错失收复河南山东的机会。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