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施一公博客有感

大家好,施一公老师的26篇博客大概可以分为四类:1)讲述个人生活经历2)评论社会问题3)讨论国家科技和人才引进政策4)介绍学习方法。这些博客比较全面的反应了施一公的求学经历、由学生到教授的转变过程以及回国之后为中国人才引进所做出的努力。

给我感触最深的有3点:1)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2)坚持总会有所收获3)做一个有担当、有社会责任感的科研人。

1) 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

《从<高考1977>说起》这篇博客详细介绍了施一公高考前的家庭情况,施一公的父亲是哈工大毕业,母亲是北京矿业学院(今中国矿业大学)毕业,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父母都是名校大学毕业,可谓是少有的知识分子家庭。施一公还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一个表哥和一个表姐,哥哥姐姐们刻苦的学习、父亲悉心的辅导以及不错的高考成绩对施一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争强好胜的施一公自然不甘示弱,以84年全国数学联赛省第一名的成绩保送清华。诚然,施一公的成绩和他自己的刻苦努力分不开,但是从小良好的家庭氛围也功不可没。

2) 坚持总会有所收获

这可以从施一公的两个例子中看出。

《今天3000米》讲到施一公从82年跑步的“倒数第一“、“颜面尽失”之后开始坚持长跑,直到89年从未间断,在85年的清华新生运动会3000米竞走中,以16分10秒轻松获得第一名。

跑步这件事我也深有体会,我高中几乎没有体育锻炼,大一刚入学的体能测试中,1000米项目跑了4’15’’,小组倒数第一,跑完全程脸都发白,当时真的担心大学因体育挂科毕不了业。后来大三下的时候,开始坚持跑步,一开始每晚跑3圈,一个月后加一圈,最后稳定在每晚跑5圈,一直坚持到毕业。在毕业体能测试中,还是1000米项目,我居然跑了3’42’’,小组顺数第一名,跑完之后虽然有点累,但并不感觉难受,连我自己都不太相信。

《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博士生:(一)时间的付出》中,施一公讲到他在留学期间的时间付出。“留学的第一年,我情绪波动很大,内心浮躁而迷茫,根本无心念书。”“第二年,每周五天、每天从上午9点做实验到晚上7、8点,周末也会去两个半天。””到了第三年,晚上常常干到11点多,赶最后一班校车从霍普金斯医学院回Homewood campus(我住在附近)。””研究生阶段后期,我的刻苦在实验室是出了名的。每天晚上做实验到半夜三点左右,回到住处躺下来睡觉时常常已是四点以后;但每天早晨八点都会被窗外纽约第一大道(First Avenue)上的汽车喧闹声吵醒,九点左右又回到实验室开始了新的一天…”

施一公几年如一日的坚持没有白费,他顺利毕业并获得名校终生教职席位。

其实正如H老师所说“以大多数人努力的程度,根本还没到拼智商的时候。” 坚持做一件事,点滴积累,做到极致。无论什么事情,坚持做下去,一定能有所收获,对于体力活更是如此。

3)做一个有担当、有社会责任感的科研人

在读施一公博客的时候,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无论是施一公自己排除万难坚持回国的行动,还是施一公回国之后号召海龟回国的倡议,亦或是施一公为人才引进,千人计划建言献策的付出,都真真切切的体现了他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施一公回国后的去私心、敢担当、有作为,坚持职业操守,“我申请基金的时候一定不和评委在评审前或评审后做任何形式的私下沟通;我当评委的时候一定不和申请人在评审前或评审后做任何形式的私下沟通”等都在用切身行动一点点改善国内的科研环境。

在pFind组,H老师也时常教导我们要对学术保留一点敬畏之心,做好科研,尽自己一份力改善国际社会对中国学术界的看法。

总的来说,施一公老师的博客内容丰富,让我受益匪浅,也给了我很多启发,关于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研究生,我还完全是门外汉,前面的师兄师姐都给出了很多方法论的解读,我也把施一公关于如果做一名优秀的博士生的几个要点罗列如下,希望用此标准来要求自己。

如果做一名优秀的博士生:
1. 时间的付出
2. 方法论的转变
    (1). 正确分析负面结果
    (2). 耗费时间的完美主义阻碍创新进取
    (3). 科研文献与学术讲座的取与舍
    (4). 挑战传统思维

祝大家工作顺利!

-bitJoy

2 thoughts on “读施一公博客有感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