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南明史

《南明史》第九章读书笔记

第九章:隆武政权的作为和覆败

第一节:1645年秋到1646年夏的形势

1645年秋到1646年夏,清朝主力部队都凯旋班师回京了,留在南京的军事力量非常薄弱。在这期间,虽然有部分南明政权发起反攻,但由于南明内部力量各自为政,互相观望,甚至坐视清军打掉拥明旗帜下的异己力量,导致南明力量分散,朝廷虚有其名,无法组织有力的反攻。南明高官显爵的文恬武嬉,错过了最佳战机,直接导致了浙东的溃败和隆武政权的覆亡。

Continue reading

《南明史》第八章读书笔记

第八章:隆武政权同鲁监国的争立

第一节:隆武政权的建立

弘光政权垮台之后,南明的文官武将拥立唐王朱聿键为新的南明皇帝。朱聿键是朱元璋第22个儿子的第8代孙子,论谱系和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关系很疏远,属于疏藩,本来轮不到他即位的,但是当时南明的政治中心在东南,这个区域论血统亲的藩王要么挂了要么被抓被降清了,唐王朱聿键正好在南阳,距离近,就被文武百官拥立即位了。

东南陆地已经不太安全了,朱聿键被文官武将拥立到福建,在福州成立了隆武政权。虽然朱聿键在逆境中长大,现在的他也非常想有一番作为,想重建明朝的山河。但是他一年以前还是高墙中的罪宗,既缺乏自己的班底,又没有足够的名分,这一先天弱点使他不能不依赖倡先拥立的福建实权人物郑芝龙、郑鸿逵兄弟。他即位后,为收买人心,任命了郑氏很多人为官。

隆武朝廷建立后,颁诏各地,得到了两广、赣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残明政权的承认。

Continue reading

《南明史》第七章读书笔记

第七章:各地抗清运动的兴起

第一节:江南绅衿的动向

南明弘光政权垮台后,江南的汉族绅士面临着何去何从的严峻考验。迫于清廷严厉的法令而剃发改制的明朝文官武将人数极多,但不能仅仅从是否剃发这一表象来衡量一个人是否降清,很多人只是迫于清廷压力表面上剃发了,但内心里还是暗藏着反清复明的斗争决心。还有一部分人拒不剃发,以死明志。还有一部分人奋起反抗,不惜以血肉之躯为复兴明朝而献身。总之当时的情况极其复杂。

Continue reading

《南明史》第六章读书笔记

第六章:清廷统治者推行的民族征服和民族压迫政策

第一节:多尔衮的失算

1645年夏天的局势对清朝来说一片大好:李自成在被阿济格追击的过程中意外被乡团打死,大顺政权名存实亡;南明弘光朝廷在多铎军队面前不堪一击,南京沦陷。清朝摄政王多尔衮以为大顺和南明已经被彻底打垮,剩下的事情不过是接管地方,享受胜利果实了。

于是,多尔衮以加官进爵为诱惑,派各路官员前往广东、广西、江西、福建等地招抚地方。多尔衮想不战而胜,骄狂地以为天下已定,开始推行一系列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大江南北掀起了一股汹涌澎湃的抗清运动。

Continue reading

《南明史》第五章读书笔记

第五章:弘光政权的瓦解

第一节:南渡三案——大悲、伪太子、“童妃”

第二章提到,在南明皇帝继统问题上,东林党是拥立潞王朱常淓的,即使后来朱由崧即位了,东林党还是借各种案件制造社会舆论,表达对朱由崧继统的不满,其中大悲、伪太子、童妃就是三个典型的案件。

Continue reading

《南明史》第四章读书笔记

第四章:大顺政权的覆亡

第一节:潼关战役和多铎部清军占领西安

大顺军从北京撤离之后把大本营扎在了西安。上回说到,多尔衮派两路亲王多铎和阿济格分别从东边和北边夹击大顺政权。李自成和多铎在潼关展开殊死搏斗,最后多铎攻破潼关,并乘势攻破西安,与阿济格在西安会师。西安既破,后多尔衮下令,多铎转向东边进攻在南京的南明政权,阿济格南下继续追剿大顺军残余部队。

李自成自知潼关一破,西安不保,故带着大顺军残余部队开始撤退到河南(东路)。另有少部分留守西安的部队来不及跟上李自成,故稍后南下四川后取道湖北进行撤离(西路)。就这样,曾经推翻明朝政权的李自成大顺军,被清军歼灭了主力部队,开始逃亡。

Continue reading

《南明史》第三章读书笔记

第三章:弘光朝廷的偏安江淮

第一节:基本国策——“借虏平寇”

南明当时处于严重的内忧外患,内有李自成的大顺农民军,外有满洲清军。南明称前者为寇、后者为虏。当时南明的基本国策是借虏平寇,就是希望借清兵平定大顺军,然后坐收渔利。没想到,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在南明就有了。

南明制定这样一个国策,有其先天的软弱性:明朝被大顺灭,大顺又被清廷赶出北京,故南明不敢也不愿惹清廷,自始至终都是抱着和清廷和谈的心态,摆出一副谨慎可怜的样子。所以即使在河南山东权力真空时期,是南明收复失地的大好机会,南明仍然固收江淮偏安一隅。

南明上自朱由崧、史可法、马士英,下至地方官僚,都以大顺为敌,视清廷为友。虽然有个别中下级官员主张自立自强,但行不通,因为皇帝昏庸,且指挥不动军队,四镇以定策封爵,已无进取之心。

Continue reading

《南明史》第二章读书笔记

第二章:弘光朝廷的建立

第一节:继统问题上的纷争和史可法的严重失策

任何政权在退出历史舞台之前,都要挣扎一番,明朝也不例外。由于明朝设立了北京和南京两套中央体系,北京政权灭亡之后,南京政权自然就担当起光复大明的重任。然而,摆在南京政权面前的第一个问题是继统问题,即拥立谁当皇帝。

然而明朝最后一任皇帝朱由检的三个儿子都被大顺军俘虏了,无法继统,皇位只能留给各位藩王了。从礼法上来说,福王朱由崧是最合适的人选。然而,由于朱由崧是万历年间“争国本”事件中万历皇帝宠爱的郑贵妃的孙子,当初正是由于东林党的反对,才导致郑贵妃的儿子老福王朱常洵没有当上皇帝,所以现在东林党也反对新福王朱由崧继位,担心朱由崧即位之后会秋后算账,对东林党不利。于是,东林党人到处游说拥立潞王朱常淓(崇祯的叔叔)当皇帝。国难当头,东林党人不顾大局,不管礼法,只考虑集团利益甚至是个人利益,混淆视听,党同伐异,为南明朝廷埋下了地雷。

Continue reading

《南明史》序论及第一章读书笔记

前言

前段时间读客再版了顾诚先生的《南明史》,并给我寄了样书,非常感谢读客,让我有幸读到了这么优秀的历史著作!

今天下午翻看了第一章,阅读体验非常好,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谈两点第一印象:

  • 在正式阅读之前,看到网上介绍说顾先生的《南明史》引用史料非常多,原以为会是非常晦涩难懂的学术风格。看了第一章之后,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行文虽旁征博引,几乎每一句话都有出处,然而阅读体验非常好,只需对明史稍有了解即可顺畅阅读。行文流畅,一气呵成,读来酣畅淋漓,强烈推荐给喜欢历史,尤其喜欢明史的小伙伴。
  • 之前没读过顾先生的著作,也不了解其人,原以为顾先生在《南明史》中只是对史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叙事会很平淡枯燥,没想到仅读完自序和序论之后,我对顾先生的印象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顾先生对南明史中的众多人物、事件有非常鲜明甚至是尖锐的个人观点,这些观点并不是顾先生空穴来风,而是都有很强的史料证据支持。加之后来看了一些有关顾先生的回忆文章,让我对顾先生独特的个性有了初步的认识。正是因为顾先生在书中倾注了大量个人感情色彩,才让这本书更加鲜活、生动,不至于沦落成一堆枯燥乏味的参考文献。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