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各地抗清运动的兴起
第一节:江南绅衿的动向
南明弘光政权垮台后,江南的汉族绅士面临着何去何从的严峻考验。迫于清廷严厉的法令而剃发改制的明朝文官武将人数极多,但不能仅仅从是否剃发这一表象来衡量一个人是否降清,很多人只是迫于清廷压力表面上剃发了,但内心里还是暗藏着反清复明的斗争决心。还有一部分人拒不剃发,以死明志。还有一部分人奋起反抗,不惜以血肉之躯为复兴明朝而献身。总之当时的情况极其复杂。
Continue reading第七章:各地抗清运动的兴起
南明弘光政权垮台后,江南的汉族绅士面临着何去何从的严峻考验。迫于清廷严厉的法令而剃发改制的明朝文官武将人数极多,但不能仅仅从是否剃发这一表象来衡量一个人是否降清,很多人只是迫于清廷压力表面上剃发了,但内心里还是暗藏着反清复明的斗争决心。还有一部分人拒不剃发,以死明志。还有一部分人奋起反抗,不惜以血肉之躯为复兴明朝而献身。总之当时的情况极其复杂。
Continue reading第六章:清廷统治者推行的民族征服和民族压迫政策
1645年夏天的局势对清朝来说一片大好:李自成在被阿济格追击的过程中意外被乡团打死,大顺政权名存实亡;南明弘光朝廷在多铎军队面前不堪一击,南京沦陷。清朝摄政王多尔衮以为大顺和南明已经被彻底打垮,剩下的事情不过是接管地方,享受胜利果实了。
于是,多尔衮以加官进爵为诱惑,派各路官员前往广东、广西、江西、福建等地招抚地方。多尔衮想不战而胜,骄狂地以为天下已定,开始推行一系列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大江南北掀起了一股汹涌澎湃的抗清运动。
Continue reading第五章:弘光政权的瓦解
第二章提到,在南明皇帝继统问题上,东林党是拥立潞王朱常淓的,即使后来朱由崧即位了,东林党还是借各种案件制造社会舆论,表达对朱由崧继统的不满,其中大悲、伪太子、童妃就是三个典型的案件。
Continue reading大顺军从北京撤离之后把大本营扎在了西安。上回说到,多尔衮派两路亲王多铎和阿济格分别从东边和北边夹击大顺政权。李自成和多铎在潼关展开殊死搏斗,最后多铎攻破潼关,并乘势攻破西安,与阿济格在西安会师。西安既破,后多尔衮下令,多铎转向东边进攻在南京的南明政权,阿济格南下继续追剿大顺军残余部队。
李自成自知潼关一破,西安不保,故带着大顺军残余部队开始撤退到河南(东路)。另有少部分留守西安的部队来不及跟上李自成,故稍后南下四川后取道湖北进行撤离(西路)。就这样,曾经推翻明朝政权的李自成大顺军,被清军歼灭了主力部队,开始逃亡。
Continue reading第三章:弘光朝廷的偏安江淮
南明当时处于严重的内忧外患,内有李自成的大顺农民军,外有满洲清军。南明称前者为寇、后者为虏。当时南明的基本国策是借虏平寇,就是希望借清兵平定大顺军,然后坐收渔利。没想到,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在南明就有了。
南明制定这样一个国策,有其先天的软弱性:明朝被大顺灭,大顺又被清廷赶出北京,故南明不敢也不愿惹清廷,自始至终都是抱着和清廷和谈的心态,摆出一副谨慎可怜的样子。所以即使在河南山东权力真空时期,是南明收复失地的大好机会,南明仍然固收江淮偏安一隅。
南明上自朱由崧、史可法、马士英,下至地方官僚,都以大顺为敌,视清廷为友。虽然有个别中下级官员主张自立自强,但行不通,因为皇帝昏庸,且指挥不动军队,四镇以定策封爵,已无进取之心。
Continue reading任何政权在退出历史舞台之前,都要挣扎一番,明朝也不例外。由于明朝设立了北京和南京两套中央体系,北京政权灭亡之后,南京政权自然就担当起光复大明的重任。然而,摆在南京政权面前的第一个问题是继统问题,即拥立谁当皇帝。
然而明朝最后一任皇帝朱由检的三个儿子都被大顺军俘虏了,无法继统,皇位只能留给各位藩王了。从礼法上来说,福王朱由崧是最合适的人选。然而,由于朱由崧是万历年间“争国本”事件中万历皇帝宠爱的郑贵妃的孙子,当初正是由于东林党的反对,才导致郑贵妃的儿子老福王朱常洵没有当上皇帝,所以现在东林党也反对新福王朱由崧继位,担心朱由崧即位之后会秋后算账,对东林党不利。于是,东林党人到处游说拥立潞王朱常淓(崇祯的叔叔)当皇帝。国难当头,东林党人不顾大局,不管礼法,只考虑集团利益甚至是个人利益,混淆视听,党同伐异,为南明朝廷埋下了地雷。
Continue reading前段时间读客再版了顾诚先生的《南明史》,并给我寄了样书,非常感谢读客,让我有幸读到了这么优秀的历史著作!
今天下午翻看了第一章,阅读体验非常好,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谈两点第一印象: